博体育中国教育报创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教育日报。经过近40年发展博体育,已成为以报纸为龙头和支点,报网端微有机融合的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综合覆盖用户超一亿,是“中国百强报刊”,在全国设有30个记者站。
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以“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为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围绕中心博体育、服务大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年度全国主流报纸出版质量评测活动中,荣获行业报纸质量评测第二名;荣获中国报业协会“2022中国报业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单位(行业级)”;荣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第二十四届全国政协好新闻三等奖等。荣获2022年度中国行业媒体新媒体影响力TOP10,4个案例获评首届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共50个)。荣登“2022年度中国邮政发行前20强榜”。
(1)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教育主流媒体导向、旗帜、引领作用,努力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把好新闻宣传正确的政治关、政策关,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案例:2022年,在理论版分别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两个专栏,推出专家重点文章36篇。
(2)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习参加的重要会议、活动,发表的重要讲话、论述,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加强选题策划,强化报道创新,全力做好相关报道。新闻版继续做好“关心的教育事”重点栏目报道,全年刊发8期。
案例:推出“足迹﹒来过我学校”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考察调研过的11所学校,回访现场聆听讲话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身边的变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展现师生牢记教诲努力奋进的风貌。每组报道由3500字左右的重磅文章和5分钟左右的视频组成,报道传播效果良好。
(3)紧紧围绕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全年工作主线,加强策划,统筹报、网、端、微,把握好会前、会中和会后不同阶段,形成报道规模和声势,取得良好效果。会前,新闻版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及“伟大变革”“老区新貌”“大美边疆”等子栏目,策划推出“喜迎二十大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新篇述评”系列文章,以重大评论《教育奠基伟大复兴》。
案例: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连续推出8期“领航﹒党的二十大特刊”,出刊42个版。着重突出融媒报道特点,开设“代表说变化”“听,党代表的教育故事”“听见二十大”等融媒体栏目,形成报、网、端、微报道合力。
(1)围绕教育重大政策、重要文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策划组织系列评论和深度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如围绕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持续推出有份量的报道和栏目。
案例:在7月25日“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推出一、四版跨版特刊,纸媒、网站、客户端等全渠道推出,记录“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的历程和成效。
(2)纸媒和移动端打造评论“双阵地”融媒格局,及时主动引导舆论。重大节点推出“钟曜平”重要评论;围绕教育部重点工作策划重点选题,周周有“编辑部评论”,月月有重点话题的系列评论,办好《青年说》栏目,引导高校师生传播主流价值观。升级“融媒微评”为“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快评”,就热点事件推出短评,引导舆论。
(3)开设“聚焦点”栏目,针对中央和教育部出台的重大政策,进行全面深度解读,帮助受众更加深入了解政策。先后推出《治理“刷课”净化在线教育环境》《培养更多科学珠峰的攀登者》等数十篇报道。
(4)开设重大典型报道栏目“教改先锋”,推出各地在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重大典型经验,如上海10年磨砺评价“杠杆”撬动教育良性发展、天津打造课后服务工作“升级版”、江西省上饶市乡村教师队伍发展透视等报道,社会反响较好博体育。
(1)加强监督报道。新闻版开设“今观察”栏目,对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调查、深度剖析,切实开展舆论监督。该栏目先后推出《“虚火”还是“真爱”——教师资格考试持续高温透视》《疫情之下电子产品使用更加频繁——如何应对学生“手机控”》等调查报道。
(2)强化评论监督。评论中心每周出版4期整版评论,并在一版开设“编辑部评论”专栏,充分利用言论发声,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及时批评监督,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如《把“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分流”太不该》《对教师黑榜警告于法无据于理不合》等。同时,创新批评报道形式,评论版常设“漫话”栏目,以漫画加短评的方式,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问题等旗帜鲜明进行批评。
2022年,中国教育报整合报纸、网站、客户端及微博、微信等近百个平台号的资源,以重大报道、重点融媒体产品、重要智库服务为抓手,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绩:全年移动端总流量超过45.2亿,比2021年增长6.2亿;10万+推送近2万篇次,比2021年增加1.2万篇次;中国教育报微信用户数达610万,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用户达367万,传播力、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1)创新融媒产品,提升影响力。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创新推出“足迹•来过我学校”融媒体系列报道,以“通讯+图片+视频”形式,全景展现师生牢记教诲努力奋进的风貌。同时,将系列报道转化为互动H5产品《跟着去学校》,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用户可以跟随关心教育的足迹,展开长卷、打卡交互。
在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中,策划推出融媒体互动报道“听党代表讲思政课”,采访二十大代表张桂梅、吴蓉瑾、林占熺、刘秀祥、路丙辉、谢明勇等,推出报纸栏目“听,党代表的教育故事”,视频系列报道“听,党代表讲教育故事”,互动H5“听,党代表讲思政课”等,相关短视频浏览量均突破10万,部分单条视频流量超百万。
(2)打造拳头IP,提升服务力。在移动端和读书周刊同步推出“中国教育报读书会”,打造“读书会”IP。251天,33场直播,200万人次线上参与,近万名热爱阅读的老师在群落中进行每本书21天的打卡跟读,产生的读书笔记超2000万字。
打造“版面+微信+H5+APP+双端服务(B+C)”的专业化平台,融通好老师课程产品,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已构建了包括26个大模块、63个小模块、2000多节课程的好老师课程体系,服务多个B端用户。
2022年,对中教智融云采编平台进行了技术完善,5个融媒体记者站作为试点入驻云平台,进一步优化“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教育早新闻》栏目,每日发布校园内外教育资讯和天气预报、穿戴出行等生活提示。全年制作报送《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教育舆情内参》《“双减”舆情分析报告》等各类分析报告100多份/期,制作发布教育情报240多期。针对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16期动画短视频总阅读量达2200万。
报纸和新媒体开设心理会客厅,邀请心理专家做客融媒节目,帮助学生和家长应对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资考试面试系列微课”21集短视频课程,聚合全国优秀考官资源,为考生答疑解惑。每期微课浏览量都达到10万+,成为考生的“面试宝典”。跨年完成了冬奥特别融媒系列节目《冬奥课堂》,推出了主播体验冬奥项目系列vlog等创新内容。
全年刊发公益广告43次。全年开展以“阅读与人生”为主题的公益课,251天,33场直播,200万人次线个读书社群,近万名老师在群落中进行每本书21天的打卡跟读。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博体育,开展“阅读诊断公益直播课”等。
中国教育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通过专题、专栏、系列报道等形式,做好民生报道。精心策划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报道,服务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关切;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疫情期间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等问题,提供专业性服务;围绕乡村教育振兴、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积极引导舆论创设良好氛围。
重视灾难和事故报道。重点报道涉疫地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根据形势加大防疫策略、心理健康等专业服务的报道力度,相应报道累计达300篇。及时跟进四川芦山地震相关报道,有力跟进了广东、四川、辽宁等省份的暴雨灾害报道,助力防灾。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情怀。4月5日推出“清明祭”特刊,致敬为民族执灯的人,弘扬教育理想、家国情怀。持续加大对基层教师的报道力度,传播正能量。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群体,持续关注家校共育等。
依托报网端微等不同传播介质,开展多维度的文化层面的报道,不断加强主流价值在舆论阵地的影响力,自觉担负起主流媒体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责任。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重大节庆日,推出重要评论、理论栏目和专栏等,以多种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周刊刊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等文章。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开设“大美边疆”“老区行”等栏目,刊发10余篇系列报道。
每周推出文化周末、家庭教育周刊,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或二十四节气,报网端微以图文形式介绍相关知识。开展书香校园征集、举行读书十大人物盘点推选,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推选展示等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文”大讨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做好科学教育的政策宣传,刊发系列评论和专业讨论文章等。如刊发《提升科学素养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正当其时》等评论文章,微信推出《教育部发文:这个学科的小学教师将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二是面向师生做好科学知识的普及,如在全平台做好“天宫课堂”等中小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内容的预告、课程介绍、直播、课后总结等。三是面向老师和家长,宣传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如2022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微信推文《钟南山:科学教育要从使命中培养兴趣》等。
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用好技术手段,人防加技防,确保内容刊播前后都有相应技术手段防范和化解错误风险。全年未发生原则性错误和重大工作质量问题。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报纸出版质量检查中获得行业报媒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对所办新媒体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管理,对新闻采编人员使用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严格依规管理。
做好内部自查,开展全社范围内安全自查工作,建立风险清单,完善报网端微等刊播审核制度建设,建立应急预案等,内部管理和采编业务制度健全,新闻采访、编辑出版运转顺畅。明晰把关责任,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每个岗位、环节具备“把关者意识”,都是稿件内容的审核者。做实“把关清单”,每个媒体、每个部门、每个版面都有针对各自领域特点制定的“把关清单”,认真核查,确保无误。把安全生产的防范工作前置,做好定期专项安全检查。
持续落实落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教育报刊社采编人员职业规范》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关于增强“四力”落实“一线规则”实施办法》,严格规范记者所有采访活动,切实防范和制止虚假新闻。全年未刊发虚假新闻。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杜绝有偿新闻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尊重原创和版权保护工作,自觉侵权行为。
坚持维护公序良俗,致力弘扬社会正气,自觉不良风气。大力传播优秀教师故事,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弘扬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积极传播正能量。
严格遵守新闻采访规范,记者采访均主动出示国家统一核发的新闻记者证。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要求,对申领记者证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并在报纸和所属网站、客户端等进行公示。设立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为采编人员配备必要设备,全力保障新闻采编活动顺利开展。强化经常性纪律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及安全教育,全年无采编人员受侵害事件。
全体人员按国家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及时、足额支付员工薪酬,缴纳“五险一金”,保障员工福利待遇。丰富职工文体活动,安排定期体检,保障员工各类假期休假权利。
及时为符合申领条件的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每年核验持证员工情况,及时收回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新闻记者证,严格规范记者证管理工作。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教育报共有67名员工持有新闻记者证,年检过程中未发现违规情况。
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多形式提升采编人员政治、理论和专业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实好采编人员“把关行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落实“一线规则”,鼓励全员深入联系点调研采访,大力提高新闻采编队伍“四力”,切实提升新闻宣传能力。2022年,线上线下开展多形式教育培训,参与人员600余人次。
严格实行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两分开制度,严禁采编人员从事有偿新闻、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杜绝经营人员参与或干预新闻采编工作,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
严格遵守《广告法》及国家及主管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经营人员对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守法意识。
坚持“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的要求,强调广告、发行、产品和活动等经营工作导向正确,更好发挥广告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
严格落实广告法要求,不断完善修订《中国教育报广告刊登资质及刊发内容审核要求》《中国教育报广告业务流程与管理》等制度,杜绝虚假、违法违规广告,坚守“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建立专业化经营团队,不断提高经营团队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强调团队成员的红线意识、底线思维。
唱响好声音服务教育改革发展。2022年是中国教育报的“内容质量年”。全年采编工作以提升内容质量为工作导向,聚焦教育中心工作,把握方向和重点,做好“双减”一周年、课后服务、劳动教育等重大和典型报道,专业化服务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助推教育改革发展。
拓展新形式做好政策融媒报道。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拓展报道形式,让教育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力。2022年,融媒体报道国新办、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等38场,开展重要教育政策解读、重大教育成就综述等报道工作50余次。15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在要闻版、深度版和新媒体平台广为刊播,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聚焦“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报纸新闻版、智慧教育版、评论版和理论周刊版均推出专栏,网、端、微同步开辟专栏,报道教育战线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经验和专家理论文章。
扩大教育新闻宣传传播力影响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升报道传播力影响力。互动H5《跟着去学校》、手绘《听,党代表讲思政课》、原声讲述《听见二十大》等,凸显生动与新颖。多部门合作打造拳头IP提升品牌价值,如中国教育报评论员、中国教育报读书会博体育、中国教育报好老师B端产品等。
2022年,中国教育报认真履行媒体职责,未被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作出行政处理、通报批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改进方向:加强内容布局调整,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绩效评价,加大媒体深度融合力度,推动报、网、端、微各平台互相借力、相互成就,进一步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改进方向:围绕教育综合改革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掘好的新闻线索,加强选题策划,扎实做好重大典型经验报道,切实发挥其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